
在周宣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地”,从而建立了郑国。史记中写道“宣王立二十二年新手配资,友初封于郑”。郑国最初位于现在的河南郑州新郑,这个名字随着郑国的东迁而被带到了这里。
左传中记载了郑国第一位大夫子产的话:“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这段话中提到的“此地”即指新郑,表明郑国的建立与郑桓公的建设密切相关。
郑国起源于周朝王族,史书中提到的“商人”是指商朝的后代,郑国的祖先和周朝有着直接的联系。而“郑商皆出于周”中的“周”可能指的是周原地区,而不是整个周朝的疆域。举例来说,周公旦的封地就在“周地”之内,所以周王的弟弟姬旦被称为“周公旦”。
不过,左传认为郑国源自“周地”,这个“周地”显然是指陕西宝鸡的周原地区,而后来的史书却认为郑国的起源地位于陕西渭南华州区,这两者的看法显然不一致。那么,郑国的真正起源地究竟在哪里呢?
展开剩余72%根据《汉书》和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等史料考证,郑国的“郑地”很可能位于“棫林”,即现在的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渭水以南。西周末期,郑国从这里迁移到了郑州一带。
然而,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却带来了一些混乱。比如在青铜器铭文中提到的“郑地”,似乎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多个地方,且更可能位于陕西宝鸡的周原一带,而非西安附近的镐京。
例如,西周早期的“宜侯夨簋”铭文中提到周康王把虞侯夨迁封至南方建立宜国,赐予了“郑七伯”的称号,这表明在当时已经有了“郑地”或“郑氏”。还有西周中期的“并令鼎”,其铭文提到周天子把命令颁布到郑地。这些铭文都表明郑地的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在西周晚期的“寰盘”铭文中,提到了一位名叫“郑姬”的女子,她的身份和郑桓公有关。此时,郑地已经存在很久。因此,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显示,“郑地”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且似乎和陕西宝鸡地区有很大关系。
那么,郑国的起源地到底在哪呢?甲骨文提供了一个线索。在甲骨文中,“郑”的古字为“奠”,最初表示祭祀时将酒置于祭桌上,后来用作地名。而“奠”字在甲骨文中经常与商朝有关,商王将被战败的部族或从事某些工作的人员安置在指定的“奠地”内,形成了郑的雏形。
在西周时期,“郑姜”、“郑虢”、“郑井”等地名就是这些“奠地”的统治者。周宣王将姬友封于一个这样的“奠地”,并且因为这个封地内有大量商人后代,所以姬友以“郑”为姓,建立了郑国。
西周时期的都城包括宗周、成周和镐京。过去一直认为宗周即为镐京,是西周的都城,但现代考古的发现指出,宗周大概率位于陕西宝鸡的周原遗址。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周朝都城的传统认知,也为郑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解释。
总的来说,西周时期沿袭了商朝的传统,设置了多个“郑地”安置商人和其他俘虏,其中“奠地”主要集中在周原地区。周宣王时,姬友被封在了这里,并且郑国的起源与商朝有着深厚的联系。
因此,郑国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周原,而后来的历史书籍可能误解了周朝的都城位置,将镐京误认为宗周,导致了郑国起源地的争议。至于渭南华州区被认为是“郑地”的原因,可能与郑国有多个封地有关。例如,郑国的初期至少有三块封地,其中包括宝鸡凤翔的“郑地”,用于朝贡成周的“留地”,以及祭祀泰山的“祊地”。郑国的东迁也许是逐步进行的,因此误认为华州区为最初的“郑地”也就不足为奇。
发布于:天津市瑞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