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献公为何选择二公子嬴渠梁继位配资论坛门户网,而非战功赫赫的长公子嬴虔?这个问题充满了历史谜团,答案也许在秦国的危机时刻可以找到。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亲自出征时不幸被魏国的毒箭射伤,伤势严重,命悬一线。在他临终之际,秦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谁将成为新的君主?
此时,秦国的两个继承人各具特点:长公子嬴虔英勇善战,深得军队和武将们的支持;而二公子嬴渠梁则性格温和、心思深远,拥有卓越的政治眼光。显然,秦献公的选择不只是看个人能力,更看重谁能带领秦国走出困境。
展开剩余72%当时的秦国已经处于困境之中,战争连年,百姓疾苦,国家元气大伤。秦献公深知,自己所走的“以战养战”路已走到尽头,秦国亟需恢复与稳定。长公子嬴虔虽然在战场上无可挑剔,但此时的秦国更需要一位能带领国家恢复生机的治国之才。而嬴渠梁的性格与智慧恰好符合这一需求。
嬴渠梁的母亲是秦国的君后,而君后手中掌握的权力给了他一个至关重要的支持——王位的继承。在嬴渠梁的背后,是强大的母系势力,这为他顺利继位提供了重要保障。
嬴渠梁的过往经历也证明了他过人的智慧和政治眼光。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年轻的秦献公被叔祖悼公子篡位,甚至被流放至魏国。直到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在大臣甘龙的帮助下才得以复位。这一经历使得秦献公深知政权更迭的危险,因此他也明白,只有拥有稳固根基的继任者才能确保秦国的稳定。
相比之下,长公子嬴虔虽然英勇善战,深得军队的支持,但他并非嫡长子,而且在治国理政方面并不如嬴渠梁。即使嬴虔能赢得一时的支持,长期来看,秦国依然需要一位具有远见的领导者。
在一次决定生死的战争中,秦国的粮草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栎阳令迟迟未能按时送达粮草,秦献公愤怒至极,欲斩栎阳令。而正是嬴渠梁挺身而出,为栎阳令求情,强调“民无粮可征”的现实情况,最终成功挽救了栎阳令的生命。这一举动表现出嬴渠梁的政治敏锐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刻理解。
秦献公一方面明白,继续以战养战只会加剧秦国的贫困,另一方面也深知老贵族们的利益需求。尽管嬴虔受到老贵族和武将的青睐,但他过于简单的思维和战略眼光的缺乏,使得他难以承载秦国的未来。
最终,秦献公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必须为秦国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于是,在临终前,他特意召来嬴虔,向他讲述了悼公子篡位的历史教训,并强烈要求他支持嬴渠梁继位。嬴虔虽然心有不甘,但在父亲的压力下,最终自断一指,写下血书,承诺支持弟弟继位。
公元前361年,嬴渠梁继位,成为秦国的君主。此后,秦国不再贫困,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商鞅变法的成功也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秦国的盛世终于来临,而嬴渠梁也证明了他远超哥哥嬴虔的政治智慧和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瑞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