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一半,严重威胁人民健康[1]。2025年8月23日,“太行论坛-食管癌免疫研讨会”在山西大同召开,国内食管癌领域知名专家齐聚一堂,梳理食管癌诊疗进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管癌诊疗模式。适逢“8.24食管癌患者关爱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在会议期间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宝生教授接受专访,结合我国食管癌的临床现状与前沿探索,剖析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展望未来发展。以下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专家简历
李宝生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东一医大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肿瘤学系主任
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泰山学者攀登专家
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荣誉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放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肺癌食管癌多学科联合委员会主席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北方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主席
《国际肿瘤学杂志》总编辑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副总编
李宝生教授访谈视频
放疗技术创新与实践:精准化进阶之路
Q1
作为我国放疗领域的领军者,请您分享一下,当前食管癌放射治疗在技术创新及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李宝生教授: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迅速发展,从传统的二维放疗逐步演进至三维、四维放疗,不断朝着精准化与个体化方向迈进。
三维适形放疗(3D-CRT)通过CT图像重建肿瘤三维结构,在确保靶区接受高剂量照射的同时,有效控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从而最大化治疗受益。一项针对592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研究显示,与传统二维放疗相比,3D-CRT不仅能有效提高疗效,还可显著降低放射性肺炎、食管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
调强放疗(IMRT)是在3D-CRT基础上,通过调节照射强度实现剂量分布的科学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邻近危及器官。IMRT不仅能提高肿瘤照射剂量并改善剂量均匀性,还可根据临床需求实现不均匀剂量分布,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拓展了放疗的应用空间。研究显示,IMRT在食管癌治疗中表现优于3D-CRT。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突出优势在于通过图像引导下实施单次大剂量、少分次照射,显著提高放射生物学效应,缩短疗程,并增强肿瘤局部控制。SBRT能够将高剂量精准投照至肿瘤区域,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进而增强单次照射的肿瘤杀伤效应。此外,SBRT可通过强效杀伤改变肿瘤微环境、释放新抗原,与全身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联合发挥协同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等旋转弧照射技术由IMRT进一步发展而来,显著提高了治疗效率并优化了剂量分布。传统IMRT通过调节每个照射野的强度实现治疗,而VMAT采用动态旋转照射,持续调整强度与射野形状,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率。其在剂量分布上也优于传统调强放疗,若应用得当,不仅可提高效率,还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需注意的是,该技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优化剂量方案,方能达到理想疗效。
粒子放疗,包括质子、重离子治疗等,是近年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常规放疗如X刀、γ刀所用X射线与γ射线均属光子射线,而质子、重离子等粒子质量更大,加速过程需更高技术与能量支持。因其物理特性,粒子束在体内形成具有布拉格峰(Bragg Peak)的剂量分布,即能量在特定深度突然释放,峰值前后剂量迅速跌落,使高剂量集中于肿瘤区域,显著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照范围。此外,粒子治疗的放射生物学效应(RBE)更高,如重离子可达光子的3–5倍,有助于克服放疗抵抗。粒子放疗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多学科协作完善技术体系,并根据患者病情探索合理应用策略,推动其与传统治疗有机结合。随着技术发展,粒子放疗有望突破传统光子放疗的瓶颈,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图像引导放疗(IGRT)将影像技术整合于放疗全程,为3D-CRT、IMRT、VMAT等提供精准引导。随着影像技术进步,放疗所用图像已接近诊断级影像水平。通过实时观察肿瘤及周围组织变化,并进行精准评估与量化,IGRT确保准确施照,保护正常组织,真正实现精准放疗。同时,它能及时修正治疗偏差,保障全程治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放疗技术进展助力疗效提升:全病程应用与策略优化
Q2
放射治疗作为食管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的不断进展对提升患者疗效具有怎样的意义?
李宝生教授:在食管癌不同阶段(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放疗均发挥重要作用,涵盖术前新辅助、术后辅助、根治性及姑息性放疗等多个方面。
对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是标准策略。在各新辅助方案中,新辅助放化疗证据最为充分,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控制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以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为例,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可达40%~50%,因而仍是当前标准新辅助方案[3,4]。
其他新辅助模式也备受关注。例如日本JCOG1109研究证实,高强度新辅助化疗可带来肿瘤控制与生存获益[5]。免疫时代到来后,新辅助免疫治疗成为热点。现有研究显示,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近期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远期效益仍在随访中。当前探索的重点是在新辅助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以优化策略,建立更高效新模式,最大化患者获益。
此外,应积极推行可手术食管癌患者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以确保诊疗规范与质量。以我院为例,食管癌MDT全覆盖已实施六年有余,不仅提升了医院规范化诊疗水平,还促进了学科建设与人才成长,更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
从放疗技术本身看,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靶区精准勾画,需借助多模态影像与微创手段不断提升靶区定位精度,而非简单缩野或扩野;二是剂量合理性,单纯提高剂量并非理想策略,未来应更注重个体化剂量优化;三是放疗与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手段的有机结合,对提高疗效、减少损伤、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是当前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技术发展,相关研究亦引发广泛关注。例如SANO研究对比了新辅助放化疗达临床完全缓解(cCR)后即行手术与主动监测(进展后再手术)两种策略。结果显示,监测组2年总生存(OS)率(74%)不劣于手术组(71%),且因保留食管,短期生活质量更优[6]。该模式对临床提出更高要求:需进一步优化非手术治疗方案,提高肿瘤控制率并精准评估疗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为食管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免疫联合放疗探索突破:协同增效的临床实践
Q3
免疫时代的到来为食管癌治疗带来了全方位进步,请您谈谈近年来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在食管癌领域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李宝生教授:近年来,免疫联合放疗在食管癌领域的探索取得显著进展,该策略已覆盖从早期至晚期的全病程治疗。
机制上,放免联合可通过协同效应实现“1+1>2”的疗效突破。放疗通过电离辐射杀伤肿瘤细胞,释放新抗原,并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应答。新抗原促进肿瘤抗原呈递,上调PD-L1表达,招募更多T细胞;还可以改变免疫微环境,使肿瘤由“冷”变“热”,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效果。免疫治疗则增强放疗诱导的免疫激活,强化“远隔效应”,清除微转移灶。二者深度协同,突破传统治疗瓶颈,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对可手术食管癌,新辅助免疫联合放疗可提高pCR率。目前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是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癌的标准推荐。随着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癌从二线治疗推进至一线治疗,其探索方向已前移至新辅助治疗阶段。近年多项研究在围术期引入免疫治疗,积极探索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放化疗或单纯放疗等模式。结果表明,免疫联合策略可提高pCR率,有望改善患者长期生存。例如,我们团队开展的一项Ⅰ-Ⅱ期研究显示,免疫联合放疗pCR率达36.2%,与日本JCOG1109研究中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相当,而且患者耐受性良好,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7,8]。该研究入选2025年欧洲放射治疗与肿瘤学会(ESTRO)年会报告,并获得高度评价。
对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的加入也带来显著生存获益。2020年ASTRO年会上,庞青松教授团队报告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研究结果:患者1年PFS率达80%,1年OS率达85%,媲美可手术患者生存数据[9,10]。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20例局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探索单纯放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模式,也显示出良好抗肿瘤活性与可控安全性[11]。这些结果有力证实了放免联合在不可手术食管鳞癌中的临床价值。基于这些早期研究,目前多项Ⅲ期试验(如ESCORT-CRT研究)正在进行中。其结果有望打破当前标准模式,改变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更好生存与生活质量。
对晚期或复发转移性食管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展现出延长肿瘤控制与生存的潜力。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食管癌标准治疗,晚期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临床上寡转移及治疗后寡转移进展的患者日益增多。放疗在寡转移管理中兼具局部根治与系统协同作用:一方面,通过SBRT等技术对转移灶进行根治性控制,可延长PFS和OS;另一方面,放疗联合免疫可协同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放疗杀灭肿瘤、释放新抗原、改善微环境,与免疫治疗发挥协同效应。该效应不仅作用于照射野内,还可控制远处病灶,即“远隔效应”。
结语
随着食管癌诊疗不断迈向精准化、个体化,放疗技术迭代升级、治疗方案协同探索、药物研发创新突破,以及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持续深化,共同推动治疗策略优化,为食管癌全病程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配资论坛门户网,随着更多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落地,食管癌诊疗将在提升疗效与改善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下持续突破,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希望。
瑞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