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中国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很多文人在回顾秦灭六国的历史时,都会感慨六国的不团结,认为如果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抗秦,那么秦国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种观点影响了许多后代人,很多人也认为六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缺乏团结。
但实际上,从战国末期的整体格局来看,直到秦灭楚之前,几乎没人真正意识到秦国具备吞并整个天下的能力。战国后期的群雄割据局面,其实是西周时期局势延续的结果。从西周灭亡到秦统一六国的这六百多年里,虽然像秦这样的强国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但这些强国往往都有过兴盛与衰退的周期。这种周期性的问题在古代华夏哲学中也有深入的讨论,特别是“盛极而衰”的理论,这一理念甚至影响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
举个例子,春秋时期处于霸主地位的晋国,在战国时期却迅速衰亡。而在战国初期,秦国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弱的诸侯国,和楚国的疆域相比远远不及,军事上也比不上魏国,经济条件更比不上齐国。直到商鞅变法后,秦才逐渐强盛起来。
不过,其他诸侯国并没有立即对秦的崛起产生强烈的警惕。在他们眼里,秦只是一个“暴发户”,并不认为它能维持太久。毕竟,春秋时期的晋、楚、吴、越等国,哪个不是曾经一度崛起过?
展开剩余59%当秦王嬴政亲政后,他首先对邻近的韩国发动了征服,韩国很快便被吞并。但这一事件并没有令其他诸侯国感到太惊讶,因为韩国本身就较弱,而且地理位置靠近秦国,防守优势也差。其实,韩国的君主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因此在嬴政亲政之前,就派间谍去劝秦国修建郑国渠,希望通过消耗秦国的财力,削弱其进一步扩张的能力。然而,这个举措却带来了意外的后果。郑国渠的建设不仅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还为秦国提供了长期与其他六国交战的财力支持。
因此,在嬴政亲政后不久,秦国便毫不费力地吞并了韩国。
尽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强大,但它依然没有达到碾压其他诸侯国的绝对优势。例如,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上足以与秦国抗衡。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获全胜,但那场胜利也可以说是“惨胜”。尽管秦王政通过郑国渠的建设获得了经济支持,但秦国在向东方进攻时,仍面临强大对手——楚国。楚国领土广阔,秦军深陷敌境,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致命打击。
而当时的齐国,虽然实力仍在,但却更看重楚国的威胁,认为楚才是最大的敌人。因此,齐国对秦的崛起并没有产生过多的警觉,直到楚国被秦彻底打败,才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此时,齐国才开始感到后怕,但已为时太晚。
从后代的角度看,秦国统一天下似乎是顺利的,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乐毅伐齐时,齐国几乎只剩下了两座孤城,但齐国依然顽强复兴,证明了即使在极度困境中,也未必会马上灭亡。
这一切都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人能预见秦最终能够一统天下的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瑞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